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师道 > 为师 > 立身 > 正文

张贵勇:谨言慎行当为教育者共识

时间:2019-12-02 15: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贵勇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既为人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皆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校园里,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也要坚守谨言慎行的原则。

 

  课堂上,教师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按理说有着明确要求,遵照《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相关规定,不会有过于出格的举动,但回顾近一周的媒体报道,此类事件仍不时出现。

  据报道,一位老师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课堂上用具有侮辱意味的不当言语形容学生。记者从该老师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获悉,因该教师发表不当言论,学校已对其停课调查。

  课堂之外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是否会少些不当之举?其实不然。据媒体报道,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近日爆料称,其辅导员将学校床铺卫生与毕业论文分数挂钩,卫生不合格就直接减扣论文分数。此消息经网络传播后,在河北当地引发广泛关注。该辅导员后来做出道歉,自责当时有些着急,考虑不太周全。

  应该明确的是,诸多新闻报道的只是个别教师的行为,并不代表多数教师有问题,更不能得出整个教师队伍存在言行不端的结论。毕竟教师也是普通人,是人就有可能犯错,也许是对学生爱之深、责之切、恨铁不成钢,因此一时冲动之下做出不当言行,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只要事后做出诚恳的道歉,得到对方的原谅,就不该继续炒作,过分指责。但是,站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营造教育生态的角度,我们需要深入省思,以从根本上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

  既为人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皆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校园里,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也要坚守谨言慎行的原则。教师的谨言慎行不是说说而已,不能只挂在嘴上,或停留在文件里,而是教育这一特殊行业的要求,是为师者的本分与本色。其实,吃教育这碗饭,固然要有丰厚的学识,但有没有爱心、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师德,是底线也是前提。没有底线意识,不经常检视自己的言行,恐怕很难成为“长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好老师。

  而好老师并非天生的,需要后天不断学习、反思和修炼,坚守宽于待人、严于利己、奋发向上的为师之道,就像浙江省东阳中学德育教师蒋一平那样。据《人民日报》报道,课堂上,她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唤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课堂外,她静下心来钻研教材,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上,她坚信“有人格,才有吸引力”,努力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在学生眼中,她亦师亦友,是永远值得信赖的“平姐”。

  教师时刻反思自身,有谨言慎行的意识,实际上也是在让校园更美丽,让教育更纯洁,让社会更文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师都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标识,是让国家变得更美的主要群体,是引领社会求真向善的重要力量。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师能否给予孩子积极影响,使其从小养成文明懂礼、乐学上进的习惯,拥有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品质,有着责任担当和家国意识的情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形象与举止,并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前景。

  而教师做到做好谨言慎行,一方面需要牢记职业行为准则或规范,敬畏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有意识地学会控制情绪,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教学,还要多检视自己是否有言行不当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自省习惯不仅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应该说,上至国家下至家长,近些年都非常关注师德,呼吁培育良师。在此种背景下,教师更要自律。在全社会营造文明之风的过程中,教师当为表率。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要多关心教师,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在为教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同时,也督促其提高教学能力,拥有高尚师德。有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队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便指日可待。张贵勇:谨言慎行当为教育者共识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