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师道 > 师道尊严 > 正文

罗义安:给教师减负,重在减轻心理负担

时间:2019-12-01 20:15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作者:罗义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比起显性的负担,教师隐性的心理负担更重,其危害性更大。教师一旦心累,便直接影响到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效果等,久而久之,对教师职业便产生了倦怠感。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在1月18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说:“今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要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

  教师负担过重,由来已久。给教师减负,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提质增效,给学生减负。教师过重的负担,有显性的负担,即非教学任务性质的事务性劳动等;也有隐性的负担,即成绩排名、职称晋升、各类评比等给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等。

  比起显性的负担,教师隐性的心理负担更重,其危害性更大。教师一旦心累,便直接影响到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效果等,久而久之,对教师职业便产生了倦怠感。因而,给教师减负,除了减少非教学性质的事务性劳动等负担外,更要减轻心理负担,从而使广大教师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愉快工作,快乐育人。

  为教师减轻心理负担,要改革评价体系。

  过去,对教师评价,坚持“五唯”标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五唯”评价标准,虽然有硬度,但缺乏合理性、全面性、科学性,无疑是增加教师心理负担的重要根源之一。

  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一是要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观。建立多元的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呼声由来已久,可是,有许多学校仍然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老师。如此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与负担是无形的。究竟是教书,还是育人?老师的苦恼不言而喻。因此,给教师减负,必须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观。

  二是要纠正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比观。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考核评比必不可少。但考核评比过多过滥,必然增加老师的心理负担。特别是职称晋升,由于僧多粥少,不少教师往往为了获得一个晋升指标,不得不拼成绩、拼论文、拼荣誉等,以便提高竞争力。因此,考核评比必须纠正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比观。

  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来推进,这块“硬骨头”再难也要啃下来。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评价要更专业。啃下这块“硬骨头”,基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质量观,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组建专业的评价团队,重点关注师德与师能,以及育人效果,只有教师评价体系优起来,教师心理负担才会轻下来。

  为教师减轻心理负担,还要改善教育生态。

  如果学校是无限责任公司、教师是无限责任人,那么教师便没有安全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总是如履薄冰,提心吊胆。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育生态,既是减轻教师心理负担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一要改善家校关系。一些家长不配合老师,甚至不分是非与对错,只要与老师的意见产生分歧,就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而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为了息事宁人,轻则对被投诉老师批评教育,重则给予相应处分。因此,改善家校关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当“和事佬”,而要坚持法治思维,秉持依法治教的理念,公正、公平、公开地处理家校矛盾与纠纷。

  二要改善育人环境。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差,教师严格管理,往往会引火烧身,导致学生出走,甚至导致学生自杀;如果教师对违纪学生放任不管,职业道德又不允许。管,还是不管?许多老师很纠结和苦恼。如果育人环境得不到改善,不只是教师的心理负担得不到减轻那么简单,更是影响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改善育人环境,重在引导全社会对教师职业再认识,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科学性等,以便全社会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和良好的教育生态。罗义安:给教师减负,重在减轻心理负担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