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师道 > 师道尊严 > 正文

教师幸福源于学校尽心

时间:2019-12-01 20:13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     作者:苏小成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对于一所学校、学生乃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质的教育一定是以优秀的教师为基础的。

 

  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资源莫过于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对于一所学校、学生乃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质的教育一定是以优秀的教师为基础的。教师如此宝贵,如此重要,可你问一问身边的教师:你幸福吗?许多教师可能会给你一个否定的答案。

  诚然,幸福与否由个体自己来判断,但当不同的个体有了同样的答案时即会转化成共性的问题。教师的幸福感哪儿去了?如何保障教师长久获得职业的幸福感,真正让他们安心从教,乐于从教?这就需要学校从不同的层面为教师打造幸福的平台,支撑教师持续不断地获得幸福感,进而激发其职业的荣誉感。

  许多学校领导者在谈论本校教师队伍建设时一再强调自己对教师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投入多少经费,花费多少精力,可成效并非尽如人意。管理者与普通教师因为在学校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管理者处于学校结构的上位,而教师处于下位。这本无明确的划分,但现实中却存在太多沟壑,造成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隔膜,存在信息交流不对等的状况。正如一位规模较大学校的教师坦言:一年中,除了在开学、放假两次大会上能看见校长外,平常几乎见不到校长。校长的“隐身”让教师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感觉自己是在机械地工作。因此,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俯下身子,走进教师群体,多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与他们交情、交心,在工作的权利、人格、心理上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还要抛开领导者的身份,以学校普通一兵的身份与教师交流,让教师真真切切感受到来自管理者和学校的尊重,让教师觉得工作干得有意义,有价值。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教师也应该从最基本的需要做起,逐步获得由外而内的幸福感。以教师的吃、住、行为例,教师上课期间,如果谋算自己早、中、晚吃什么,睡觉担心房子是否安全,回家担心如何乘车,这些涉及教师幸福的小问题如果没有保障,会逐渐变成教师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与敬业态度。试想一下,在一所连最基本的吃住行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学校工作会有幸福的感觉吗?所以说学校要从影响教师最基本需要的问题入手,建好教师宿舍,办好学校食堂,协调好出行交通,让教师没有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投向教育教学。

  教师的幸福不仅来自于基本的物质基础,更多的来自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倾情付出。而这些需要学校做到“文化搭台,教师唱戏”,要引领教师形成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做教师的意义在于从事了一份职业,重复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还是要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这对于教师至关重要。学校要不断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对优秀教师善用、敢用,让他们形成一股引领的力量,带动更多的教师走向优秀。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学校要“因师施策”,针对不同的教师设置不同的成长方案,也让教师尝试“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在这种成就感的支撑下教师会达到更高的目标,会不断尝试挑战,获得自我成就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不仅是拿来教育学生的,对教师同样有现实意义。一个经常阅读的教师会不断地反思生成,会逐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与优秀者之间的距离。相反,一个从不读书或很少读书的教师极容易在繁杂的工作中迷失方向,产生职业倦怠等不良倾向。教师读书不能寄希望于自我的自觉性,要用制度硬性约束,让教师走进书籍。当然,这些的前提是学校有良好的阅读条件和丰富的馆藏图书,而这也是不少学校容易忽视的。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看起来读书条件优越,其实很多是“名不副实”,所藏图书陈旧、量少,让教师感到乏味无趣。所以,学校要强化对图书室的建设,不要怕花钱,更不能计较一时之利,要敢于投入、舍得投入、大胆改善阅读条件,丰富馆藏图书,让图书引领教师成长。教师幸福源于学校尽心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