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师道 > 师道尊严 > 正文

我在乡间教过书

时间:2019-12-01 19:50     来源:文汇报     作者:邢小群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四十年前,我曾在山西省洪洞县明姜中学教书。这是一所高中,归县教育局管,设在离县城几十里的明姜镇 (当时叫公社),学生都是农民子弟。

 

  四十年前,我曾在山西省洪洞县明姜中学教书。这是一所高中,归县教育局管,设在离县城几十里的明姜镇(当时叫公社),学生都是农民子弟。当时我二十几岁,刚刚从山西大学毕业,回到插队的地方,从挣工分的知青变成了挣工资的教师。

  我教两个高一班语文,还当班主任。我比学生只大几岁,知道当学生的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尽量将乡下孩子不知道的事情讲给他们听。学生们喜欢听我讲课,说我的北京话好听。还愿意让我教唱歌。学校里歌咏比赛,我给他们排了个三部合唱,拿了第一名。

  乡下孩子很朴实,他们喜欢你,就总想为你做点什么。比如,主动搬砖、和泥,在我的住处门外砌个小灶,让我做点想吃的饭菜;总有人悄悄地提来一桶清凉的井水,放在我屋檐下,让我用水更方便。当时周末只休息一天,那些路远的孩子,来回要走三四十里路,背来一周的干粮和咸菜,因为交不起几元钱的菜金,他们不入学校的伙食。离家近的孩子,也要回家帮助干活。星期天,教师们回家的回家,进城的进城,校园里很静,时常就剩我一个人。当地人喜欢面食,教师伙房,几个人就餐,一个大师傅,几乎每天中午面条,下午窝头、小米粥。粮站不供应大米,要想吃大米,得拿别的粮食去换。星期天,我常常自己买点肉和韭菜,从食堂里领点白面,包饺子。下午再到供销社转一转,到熟悉的老乡家坐一坐,日子就一天天地过去了。

  乡下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木讷,很少提问题。有时几个人一起来也问:天安门广场有多大? 十六七岁的学生,多半住校。男生宿舍、女生宿舍都和教室一般大,一溜的土炕,睡下了是一排脑袋。班主任什么都管,深夜要检查炉子,看火封好了没有;天不亮,去敲门,催着起床出早操。乡村孩子睡觉有一丝不挂的习惯,我进到男生宿舍查房,常碰到他们不穿衣服,打打闹闹。他们看见女老师,也没什么不好意思。

  我喜欢他们的淳朴。可有件事让我很生气。我刚结婚不久,丈夫从省城出差路过洪洞,到我们学校看我。那天,明月当空,新婚小聚,心情格外舒朗。借着月光,我忽然发现后窗处有黑影在动。再一看,叠着一堆脑袋。“好呀!有人听房!”“谁?”一阵脚步。待开门去看,已无踪影。

  学校一片平房。教师一人一间。房不大,简陋,但让人心静。前窗两扇,低,挨着门。后窗小,高,只为前后能通气。我的后窗下放着一大堆圆木,站上去,从屋里正好能看到窗外的脑袋。

  我认出了几个脑袋,是我班上的学生。第二天,就气着去找教导主任,宣布,不给这个班上课了。主任说,这儿有听房的习俗。老师们来了家属,就有人去听房。老夫老妻照样有人听,别说你们小夫妻了。没啥了不起,别在意。

  不能容忍,太愚昧了,敢听老师的房!让我哪有尊严再去面对他们?竟拖了几天不去上课。

  本来,事情会在无声无息中过去,结果让我搞得学校上下无人不知,学生见了我,头不敢抬。教导主任把那几个脑袋叫了去,训了又训,还在学校大会上宣布:今后谁再去听老师的房,是侵犯人权,是愚昧的表现,要绳之校纪。

  课又上了,再也提不起精神。没多久,我便调离了那个学校。

  现在想来,一些人间事,我所以懂得那么晚,是因为了解的渠道都被堵塞了;乡下的孩子在该知道的年龄就知道了,虽然知道的方式不那么文雅。

  去年夏天,我重返插队的小山村访友,顺便回到明姜中学,故地重游。学校的面貌已今非昔比。曾经一片土土的校舍,如今是琉璃瓦顶,瓷砖贴面,教室、图书馆、办公室、教工宿舍、操场都很齐全的校园,但一个熟人都没见到。听说,在校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想让孩子念书的家长,都愿意送到县城读书;老师也千方百计地想调走。设在乡镇的中学,日益萎缩。

  我插队的村子离明姜中学二十多里,只有三十几户人家,曾经也有初小。一孔大窑洞就是复式课堂,一个老师,教四个年级,每个年级三五个孩子。村里的孩子上高小,要走五里路,到一个大村去读。如今窑洞课堂已经塌陷,土堆上的荒草长得很高。

  因为一段乡村教师的经历,不论走到哪里,我都忍不住留意乡间的学校。今年春天到福建永泰参观古庄寨。当地存留了上百座清代庄寨,散落在远离县城的大山深处。有的延续了十代,有的延续了八代,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庄寨为一姓传承。建寨者不论做官,还是经商,无不重视教育,共同的愿景都是耕读传家,五子登科。中埔寨保存着科举时代的试题;爱荆庄设过女学课堂;绍安庄的厅堂,用两张大红纸展示着本姓青年历年考取大学的名单;青石寨的小学教室和老师办公室的牌子还在。建于1785年的荣寿庄,已经塌了很多处,一间几十平米的大教室还在。然而,庄寨里的学校和课堂,现在已成了历史的遗迹。农村孩子既能接受学校教育,又能在父母身边得到疼爱,原本是世世代代的常态啊!我在乡间教过书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诗歌座谈会在京开幕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卷)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