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师道 > 师道尊严 > 正文

不忘初心,做快乐中职教师

时间:2019-07-24 21:57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夏海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在中职学校任教,面对中职生的现状,要保持教育原初信念,做一个快乐的中职教师。

  笔者从教31年,教学对象都是中职生。以2000年为分水岭,前后学生的整体差别非常之大:在2000年之前,能够到笔者任教的学校就读是许多初中女生的期盼和骄傲,当年笔者做过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7%的学生是出于“喜欢唱歌、跳舞之类的学习活动”,觉得“普通中学的学习太单调,想使自己艺术素质提高”的动机选择报考幼师,显然那时的学生个体选择具有明显的积极主动性;而近期笔者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显示,有53.6%的学生是在没有达到普高分数线、对幼师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听父母决定才来就读的。而且,笔者目前面对的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偏低,其中有的学习态度消极,有的学习习惯不好,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对待教师的要求常常一副“酷”模样,爱答不理。

  相信这种情况并不是笔者一个人遇到的个例,而大凡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有一个“桃李满天下”的情结,因此,在中职学校任教,面对中职生的现状,要保持教育原初信念,做一个快乐的中职教师。

  首先,要克服心目中的“学生”概念与中职生实际形象的冲突对职业信念产生的消极影响。中职教师要选择认可中职生仍然是成长中的个体,不把他们当作永久的“差生”对待,也不放松对自己的业务要求。虽然多数中职生从初二时开始遭遇学业困难,但他们目前所处的年龄段(15—18岁)仍是人在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段,作为成长的个体仍然有很大进步空间,所以中职教师教育教学的观念应是尽量促使他们的学业进步,给他们创造成为人才甚至是优秀人才的机会,而不是继续证明中职生在学业上的失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要任课教师能够把握时机实施恰当手段,在课堂学习、练习环节,以及课后作业评价和单元考核的过程中,学生都会有明显的“争先恐后”的心理和表现。

  其次,要客观评估中职生自身的优势,并顺势对他们进行引导。中职生整体来看并不是甘愿落后的,而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有上进心的,并且是相对注重与环境交往和实际操作的群体,这可以从中职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得到证实。笔者关于本校学生活动兴趣的调查表明,53.2%的学生喜欢“文艺表演”活动,66%的学生喜欢“外出参观或实习”活动,而仅有8.5%的学生喜欢“知识竞赛”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中职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还应多采用“活动法”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此外,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避免“一张卷子定乾坤”。由于中职生对于完成操作性作业有一定的优势,中职教师在课堂学习、练习环节,以及课后作业评价和单元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考核内容,只有这样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才会使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点。

  再其次,要潜心研究如何有效培养中职生,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普高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中职生个体完整解决文化课学习困难的能力普遍不够,所以中职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样倾向于互动和活动学习方式的中职生在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情绪才更易调动,才更愿意投入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需给学生报告讨论结果的充分时间,并在此过程中以全程真诚倾听的姿态对待所有的报告,甚至允许学生暂时的“歪理邪说”,继而引导全体同学进行辨明。这样的学习进程会使学生们感受到思维的碰撞、表达的自主以及有关个人进步的客观的评价,因而逐渐形成了学习课程的主动性,从而逐步消解他们以前被动的学习模式。

  总而言之,只有用热情和同情心做基础,以充满对学生进步的期待和激励学生的行为做支持,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状况才会让中职教师达到快乐的境界。不忘初心,做快乐中职教师

  (作者系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北京法海寺壁画论坛:与学校合作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